妙法莲华经

妙音0

首页 >> 妙法莲华经 >> 妙法莲华经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惊!寺卿大人他为爱低头穿书七五,谁家知青发癫啦开局万花筒,随斑爷出走木叶七零:被矜贵又凶的军官叼回家了落入顾教授的陷阱从雾隐开始的大筒木之路一人之下:开局怒收夏禾一血穿成农女,满满都是幸福啥!师尊你咋不早说!惊爆!在娃综被迫和首富老公官宣
妙法莲华经 妙音0 - 妙法莲华经全文阅读 - 妙法莲华经txt下载 - 妙法莲华经最新章节 -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

第21章 第21集《妙法莲华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丙二、正说段 分二

这一科是属于迹门的正宗分,就是“约迹门开权显实”的一个正说段。这以下从〈方便品〉到〈授学无学人记品〉,总共有八品,等于是正式地开权显实、会三归一。我们在正式讲经文之前,必须把佛陀的权法跟佛陀的实法做一个说明,才有办法开权显实。

我们观察〈序品〉,重点有两件事情:第一个,就是佛陀在〈序品〉当中的放光现瑞,这第一个观察点;第二个,就是后面的问答释疑。

首先,我们看〈序品〉当中佛陀的放光现瑞。佛陀在本经一开始是没有说话的,但是他做了一个动作:他入了三昧以后,现出了一道光明,然后从光明当中现出十法界的因缘果报。也就是说,这当中有两件事:一个是一道光明,另一个就是因缘所生的十法界的因果。这两件事情,等于是说出了整个佛法的全貌。佛陀讲经四十九年,就是一道光明加因缘所生法两件事情。

这两件事情,有两个角度可以切入,我们从后面的问答释疑可以看得出来。弥勒菩萨代表众生法界,文殊菩萨代表佛法界。今天我们用众生的知见、从众生的角度来看这个瑞相。你看弥勒菩萨的提问,他完全扣着因缘所生法。他讲到凡夫的生死业报处。凡夫怎么回事呢?凡夫就是业力,“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造善的人得快乐果报,造恶的人得痛苦果报,这就是凡夫。所以凡夫的生命离不开两个字,叫做“业力”。那么二乘人呢?二乘人当然是涅盘寂静,他修四谛十二因缘,他找到休息处了。菩萨呢?菩萨很忙,广修六度,成就种种的功德。以上这些都是佛陀说的。所以,从凡夫的角度,我们认为佛陀讲了很多的修行的法门,这也是事实。

但是,我们看文殊菩萨的回答。文殊菩萨的回答其实有两个重点:第一个,他把弥勒菩萨所说的因缘所生法重复了一次。说,弥勒菩萨,你说的都对。的确,凡夫就是造业得果报,二乘人得到涅盘寂静,菩萨成就六度的功德。这个我完全同意。但是他后来又补充了一句话,叫做“斯由佛光照”。这就是我们忽略的地方。就是,在我们没有学《法华经》之前,我们修学佛法就陷入了因缘的造作,忽略了回光返照因缘背后的那一道光明。而本经正是要把那道光明表现出来的时候了。

也就是说,我们以前所修的法只能叫做方便法门,由不同的法门、经过因缘的修证,而得到相应的果位。这个就是《法华经》以前的修学:念佛就往生,造五戒十善就生天,行六度就成就六度的功德。但是,我们忽略了这些功德是依附在什么身上,我们少了一个根本。就是,在一切的生灭因缘当中,虽然找到了暂时的安住,但是没有找到一个永久的安住。这就是问题了。就是我们过去没有学《法华经》之前,少了一块。好比一个乞丐,虽然他通过因缘的造作变成有钱了,生活改善了,但是他还是没回家。佛陀的放光现瑞,似乎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就是我们没有学《法华经》之前,就少了那么一块,就少了那一道光明。

这一道光明对我们影响很大。少了这道光明,我们修行就永远进进退退,就是活在生灭的因缘当中,就是一个没有家的孩子。我们总是觉得“弟子心不安”,“流转三界中,何处是依怙?”当然,我们相信法力不可思议,我们相信依照佛陀的造作我们会增上。我们顶多就是增上,但是我们谈不上安住。这就是问题了。所以,本经必须把因缘修学的法门,这所谓的权法,跟一念心性的实法要结合在一起。当我们把因缘修学的权法跟实法结合在一起,那叫做一个称性起修,那就是所谓的一佛乘。

所以本经的特色就是,佛陀没有否定我们过去的因缘的造作,你过去干嘛还干嘛。如果你以前是念佛的,学《法华经》以后,你照样念佛,但是你多一个内观真如、外顺弥陀。你所有的佛号,因为有那一道光明的加持,变成不可思议:一方面坚固,一方面圆满。你的佛号不可破坏。所以现在就是说,本经开始,佛陀要慢慢地把过去所没有讲的那一道光明帮我们慢慢补上去。就是说,修行不能够只是一昧地事修,要开始启动内心的光明。就是要有理观了,就是莲花式的修学。你不能只是把这一朵花照顾好,你还得要有莲子,要有不生灭的自性功德来支持你。我们以前强调法力不可思议,但是我们要告诉你,其实你能念的心也不可思议。这是我们内心的光明,被我们忽略了。

从现在开始有八品,佛陀要告诉我们,世间上有两种力量:一个是法力,一个是心力。这个就是所谓的正说段。

首先把〈方便品〉的大意做一个说明。先解释“方便”这两个字

一、解释品目

(一)方者,法也;便者,用也。法有方圆,用有差会。三权是矩是方,一实是规是圆。若智诣于矩,则善用偏法,逗会众生;若智诣于规,则善用圆法,逗会众生。

(二)方便者,门也。门为能通,通于所通。方便权略,皆为真实作门。

(三)方者,秘也;便者,妙也。于昔成秘,今开成妙。妙达于方,即是真秘。点内衣里无价宝珠,与王顶惟有一珠,无二无别。

这个〈方便品〉,先解释什么叫方便。蕅益大师说,这个方便有三层意思:

第一个,方,是一个法。佛陀所施设的法门叫做“方”。什么叫“便”呢?就是这个法所产生的妙用。意思就是说,法门有方圆。方指的是,一个桌子四个角,其中一个角就是方;圆,当然是圆满。这个“方”只是其中某一个角。因为法门有偏差跟圆满的差别,所以它产生的作用也就有差会的不同。你今天用什么方法,就有不同的、圆满跟不圆满的结果。

这个意思就是,三乘的法门是矩,规矩的矩。这个“矩”就是测量方正的仪器,这个仪器就像L形一样,它能够测量你这个桌子的四个角是不是方正。它是方,它是方便。那么一佛乘称性起修,是规,是圆。这个“规”就是画圆的工具,它是一个圆满的。也就是说,当我们的智慧是不圆满时,是矩,那佛陀只能用三乘的法门来教导我们;若我们过去的栽培善根是听过《法华经》的,是圆满的善根,佛陀就用一佛乘的,直接“逗会众生”。

这个地方,按蕅祖的意思,这个“方便”的解释不是本经的意思。因为这个意思很明显就是各走各的,权法走权法的,圆教走圆教的。我们看不出权法跟实法之间有交集。所以,这个方便的解释可以用在其他地方,但不是用在《法华经》。《法华经》它必须把权法、实法做一个会通。这个地方的权法、实法是各走各的,《法华经》不是这一层意思。

看第二。“方便者,门也。门为能通,通于所通。方便权略,皆为真实作门。”就是说,三乘的方便,它不是真实。一开始是不一样的,三乘成就声闻、缘觉、菩萨的各自的果位,一佛乘是直趣佛果,一开始是不一样的。但是慢慢地会走在一起,这个门慢慢地会通达到真实。这个也不是《法华经》的意思。就是,刚开始不同、最后会通,也不是这个意思。

《法华经》的意思是:一开始就相同,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所以,它的这个方便的意思,蕅益大师说是第三种:“方”,是一个秘密义;“便”,是有微妙的真理。什么意思呢?

“于昔成秘,今开成妙。”这句话解释一下。过去是一个不能说的秘密,现在打开以后变成妙法。就是说,佛陀叫你好好地布施持戒,这是一个法门。布施是一个法门,持戒也是一个法门。就我们的认知来说,佛陀就是要我们布施,不就是一种行为的规范吗?就是要我们去做持戒的行为啊!但是你错了!佛陀的意思是,当我们布施、持戒的时候,我们心态会改变。这才是佛陀真实的意思。我们通过布施、持戒的造作,会慢慢地从颠倒妄想回归到一念心性,但是佛陀没有说。所以,以前对我们来说是方便门。那佛陀说你是“日用而不知”,其实你过去修方便门就是真实,只是你不知道。

就好像说,佛陀放光现瑞。诸位你别忘了,每一个法界后面都有同一道光明。佛陀虽然没讲,但是每一个修行都是在开显自性的功德。这个才是本经的意思。就是说,佛陀本来施设一个方便,假设这个方便是一个房子,但是里面有一个门是关起来的。这个门关起来是怎么回事,大家也不知道,大家只知道来到这个房子里面受用。其实那个关起来的门打开是通往佛道的。但是在我们一般的认知说,欸,布施、持戒不就是人天果报吗?其实不对。它是让我们趋近佛道,它是让我们开显心性的,所以“于昔成秘,今开成妙”。佛陀过去没有说,但是这个方便已经有真实的功能;佛陀现在把话讲白了以后,那就是妙法了。只要你能够明白,所有的法门都是在开显自性的功德。你知道这个就是妙法了,所以“妙达于方”。妙法能够会通方便,那么方便就是真实,“即是真秘”,这个才是真实的方便。

也就是说,一个生死凡夫很穷,但他只要把衣服里面的那个无价珍宝拿出来,就跟转轮圣王头顶的珠宝是一模一样。佛陀过去开出了三乘法门,虽然没有讲心性,但是诸位,大家都没有走错路。表面上叫做一一法修学各得其所,你修你的,他修他的,声闻人成就涅盘,菩萨成就功德。表面上是这样。其实从佛陀的眼光,每一个人都是趋向光明,每一个人都是成佛之道,只是佛陀安立的不同的过程,如此而已。所以这个意思就是,方便,你要不知道,那它就是方便;你知道以后,它就是真实。当你把光明放进去,所有都是真实;你把光明拿掉,那就是方便。就是这个概念。

二、经文要义

此品是迹门之正宗,所谓开权显实,会三归一。昔修三乘之因,今证一乘之果。前〈序品〉中佛以一光东照,显发令见,但唯上上根人能当下领会,而一般凡夫二乘尚不得悟入,因此释尊才以语言善巧说之。如〈序品〉云:“今相如本瑞,是诸佛方便。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诸人今当知,佛当雨法雨,充足求道者。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当为除断,令尽无有余。”

我们看本经的〈方便品〉。它的大意是说,这个是迹门正宗。迹门的开权显实有三周说法,这是第一周,法说一周。那么它的重点在哪里?就是“开权显实,会三归一”。把三乘的方便,只要讲清楚、说明白,它就是一佛乘。就是说,当你在修布施、持戒、念佛的时候,只要你相信一件事,不但所念的佛不可思议,其实你能念的心也不可思议,欸,你就是真实了。这个时候,你所修的念佛法门就不只是往生之道了,那同时也是成佛之道。就是说,你照样念佛,但是这句佛号跟以前的佛号不一样了。你没学《法华经》之前,这句佛号只能带你到净土;你学完《法华经》以后,你把《法华经》的自性功德力放进去来念佛,这句佛号变成往生之道,同时也是成佛之道。

这个就是所谓的“开权显实,会三归一”,把所有的差别法门会归到一佛乘的成佛之道。也就是说,“昔修三乘之因,今证一乘之果。”过去没有学《法华经》之前,我们在三乘的因缘里面修因证果;今天佛陀把话挑明了以后,那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成佛的过程,都是成就圆满的佛果。

也就是说,在前面的〈序品〉当中,佛陀一光东照来显现这个权实二法:那一道光明,那一念不可思议的心性,是真实法;光明所现的十法界的因缘果报相状,是一个方便法门。但是这样的相状,佛陀要不说明白,只有上上根人能当下领悟。你看弥勒菩萨,他也示现凡夫,他都没有把那道光明讲出来,何况是一般凡夫二乘,根本不可能悟入。

因此,释迦牟尼佛必须要出定,用语言文字来表达开权显实的道理。譬如〈序品〉的最后说明。文殊菩萨说:“今相如本瑞,是诸佛方便。”过去两万尊日月灯明佛,也是放光现瑞,正如释迦牟尼佛也是放光现瑞。这个是佛陀显现实相的一个方便法门。佛陀今放光明,主要来开显一心的妙法。所以诸三乘人,今现在应当了知,佛即将开显妙法。那么这个妙法干什么呢?“充足求道者。”为什么要满足三乘的修学者呢?因为“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当为除断,令尽无有余”。

为什么三乘人有疑悔?我们说明一下。三乘人本来都是凡夫,都很苦恼。佛陀知道,这件事情讲高深的道理没有用,先解决生死痛苦的问题,佛陀就撒出了三乘法门。作为一个乞丐,看到有面包,有很多吃的东西,先吃饱再说!所以,三乘人在修习三乘法门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有疑惑的,都赞叹法力不可思议。的确,伟大的佛陀,你告诉我的四谛十二因缘,告诉我六度法门,真是好用,我们的确能得到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但是,随着时间的过去,等他们达到一定的果位以后,尤其是阿罗汉,他开始怀疑了:难道修行就只是这样吗?我成就一个阿罗汉,我成就一个涅盘寂静,然后就没有了!我的生命的目的就这样到底了吗?

其实二乘人的疑惑是很多的,当然这也应该看善根了。其实我们看阿含经,成就阿罗汉有两种人:

有一种是钝根的。他过去生从来没有熏修大乘佛法,就是一路开始就走小乘的,他的确是志得意满,得少为足了,因为小乘还有法执嘛。所以有一种罗汉是很满意的。

但是有一种阿罗汉,他过去生是曾经有大乘佛法的善根,只是遇到恶因缘,退大取小。比方说舍利弗尊者,他隐隐约约有大乘的善根。大乘善根是不可破坏的,所以他虽然修小乘法证得阿罗汉果,他的心里面总是觉得怪怪的:难道这个就是我生命的极限了吗?所以舍利弗尊者心中是有很多疑惑的。特别他在方等会上跟那些大菩萨接触的时候,他心里面打很多问号。为什么这些菩萨跟着佛陀学法,我也跟着佛陀学法,他们这么多的神通妙用、广大的功德,为什么我就做不到?心中有很多的疑悔:难道我欠缺了什么?难道我有什么不足?是不是有人可以告诉我为什么会这样子?难道我的命就该是如此吗?

当然,有疑悔就有希望。一个人知道自己不足,那你就有救了,佛陀就有办法帮你解决。所以,佛陀现在该说真话的时候了。“佛当为除断,令尽无有余。”现在佛陀必须把话讲清楚了,到底是怎么回事,该说清楚了。为什么当初你跟我讲四谛十二因缘,让我证得阿罗汉果?为什么你跟他讲六度,成就菩萨道?这到底怎么回事?你们这些疑悔都可以理解,现在是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了。

三、大纲说明

(一)正说法要;(二)身子领解;(三)如来述成;(四)与之授记;(五)四众欢喜。

那么本章大纲,基本上我们可以分成五段来认识:

第一个,佛陀“正说法要”。佛陀出定以后强调三乘、一乘的差别。简单地说,过程虽有差别,结果是一样,所以叫权中有实、实中有权。刚开始可能要满足你们的根机,但是等到你们成就圣道以后,你们的根机都处理完以后,佛陀会把你们拉到同一条阵线的。这个就是一开始是开三,最后会一,先把这个道理讲清楚。所以大家都没吃亏。如果一开始不施设方便,你们就缺乏修学动力,所以佛陀必须怎么样呢?“先以欲钩牵,再令入佛智。”作为一个凡夫,我要先满足你的需求,等到你达到圣道以后,我再把你们拉到同一条阵线上。这个就是刚开始的为实施权,现在的开权显实。所以对所有人来说谁都没有吃亏,而且也必须要这样做。

第二个,“身子领解”。舍利弗听了以后当然是生大欢喜,原来成佛我也有分。当然,舍利弗尊者是声闻人里面善根最深厚的,因为他老人家过去是有大乘善根的。他老人家开悟以后,就把自己所觉悟的道理讲出来。佛陀印证:如是如是!你终于不再是个阿罗汉了,你是走上成佛之道。当然你的过程也很重要,所以佛陀也没有否定权法。最后佛陀“与之授记”,因为他已经光明出现,佛种已成,就跟他授记。最后,“四众欢喜”。大家一看,阿罗汉原来也可以成佛。所有与会的四众弟子得到很大的鼓励。这个就是这一品的大纲。

丁一、略开三显一以动执生疑 分二

戊一、略开显 分二

己一、叹佛二智 分二

庚一、长行 分二

辛一、寄言叹二智 分二

前面是一个叙说段,迹门的序分;丙二的正说段是迹门的正宗。迹门正宗有两段。先看第一段,“略开三显一以动执生疑”。先简单地开三乘之方便,显一佛乘之真实,来动摇二乘人偏空的法执,而生起心中的疑惑。他必须有疑惑才会反省、才会求进步,所以佛陀先激发他的疑惑。

那么怎么个激发法呢?有两段。先看第一段的“略开显”,佛陀做简略的开显。简略开显又分成两段:第一个,“叹佛二智”。这个地方又分两段,先看第一段的“长行”。长行当中又分两段,先看第一的“寄言叹二智”,用语言文字来赞叹佛陀的智慧。佛陀的智慧又分两段。看诸佛的智慧,再看释迦牟尼佛的智慧。

壬一、明诸佛权智

先看诸佛智慧。

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告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所以者何?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勇猛精进,名称普闻,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随宜所说,意趣难解。

我们把这个经文做一个简单的消释。

“尔时”,就是文殊菩萨跟弥勒菩萨这么一对的问答释疑以后,释迦牟尼佛就从无量义处三昧出定而起。这个地方是从定而起。蕅益大师说,他做了两件事:一个观理,一个观机——上观十方诸佛之理,下观众生差别的根机。又观理又观机以后,他就讲话了,他告诉舍利弗一件事。他说,舍利弗!你知道吗?十方诸佛的智慧是甚深无量的。

这个地方,“智慧甚深无量”是表示佛陀的实智,真实的智慧。因地叫做清净心,在果地上叫一心真如,就是实智。智者大师说:“实智不圆,佛道不成。”这个是成佛的根本因素,就是实智。

佛陀不但只有实智,还有方便的权智。这个“其智慧门”就是方便的权智。方便权智是干什么呢?用权智为门,而入这个实智道中,以方便门来悟入真实的道中。

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虽然我们的目标是开显一念心性,这个叫实智,但是你没有因缘的修证也不行。虽然我们一念心性本来具足往生的功德,但是你整天在那边等,等了半天,极乐世界也不会出现。你还是要通过拜忏、念佛、发愿。所以,方便门这个因缘的修证,是帮助我们开显真实智慧的一个过程。

佛陀这两个都掌控了。佛陀有真实的智慧,知道一心真如本来具足无量功德,又能够知道用什么方便门来打开真实的功德。而这些智慧门也是广大,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了知的。

为什么说佛陀的实智跟权智二乘人不能了知呢?他以下讲出理由。因为佛陀曾经“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他先了解一念心性本自清净、本自具足的道理,然后广修无量法门,开显自性功德。另一方面,“勇猛精进,名称普闻”。这以下讲下化众生。佛陀以一念心性的道理,下化众生,广学六度,历事炼心,所以“名称普闻”。佛陀为什么能够成就这么圆满的智慧呢?他就是能够先掌握那一道光明,然后再从光明当中完成了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种种因缘的造作,所以才成就了“甚深未曾有法”,而“随宜所说,意趣难解”。

这段经文,蕅益大师说他要讲两件事情。佛陀出定以后,主要强调两件事:第一个,赞叹佛智;第二个,动执生疑。我们先看赞叹佛智。

佛陀一出定以后,二话不说,赞叹自己的智慧。这个是很特别的。佛陀一般的说法很少讲自己怎么样。就是,哦,你发生事了,你今天遇到了痛苦,你这个坎过不去了,你不想在娑婆世界待了,佛陀讲《观经》,你应该修极乐世界;想要往生极乐世界,你就远离三界的痛苦。所以,佛陀过去在经典里面凡是出现,很少谈他自己是怎么回事,完全是应机说法。就是,众生怎么样,佛陀就解决问题。但是本经不一样,本经佛陀从三昧一出来,二话不说——我已经不再讲你们怎么样,关键是我怎么样。佛陀把自己的智慧现出来。这是第一点。

更特别的地方:佛陀把他的智慧说出来以后,他还指名道姓面对舍利弗尊者。他说,这个东西不是你们可以知道的!那么这件事情又更奇怪了。佛陀开显智慧,把二乘人当当机众,却强调二乘人所不能知。蕅益大师就说了,二乘人对佛陀的智慧不理解,其实有三段因缘错失了机会。

第一道因缘就是在华严时的时候。佛陀顿说大法,这时候声闻人,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当时是“如聋如哑”。蕅益大师讲了四个字,他们的心态是“如聋如哑”,茫然不知。这一点不能怪声闻人,因为他们那个时候还是一个生死凡夫,刚刚从外道转入佛弟子。佛陀演这么一出:华严时跟十地菩萨讲到十地的功德,当然对他们来说是境界太高了。所以,二乘人第一次错过佛陀的智慧是在第一个时段,叫华严时。

错过以后,佛陀就把报身收起来,现出丈六的比丘相,开始陪着二乘、凡夫成长,讲四谛十二因缘,讲苦集灭道。二乘人当然就如法修学,各得其所,成就了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成就四果以后,当然,二乘人的心态就是觉得“所作皆办,不受后有”。在阿含经,面对声闻人讲这句话,佛陀也默然同意,佛陀并没有表示意见。佛陀说:对的,你们的确是大事已办,至少在我开显的这个法门当中,这个四谛法被你修到底了。

二乘人第一次错过佛陀的智慧是在华严时,是在凡夫,这不能怪他。他后面两次的错过,都已经成就圣道了。第二次是方等时。其实这些人都是大阿罗汉了,而且充满了自信。方等时“弹偏斥小,叹大褒圆”,佛陀其实没有亲自出手,佛陀请维摩诘居士。维摩诘居士跟文殊菩萨的对话讲到不二法门。从诸大菩萨之间的对话跟神通当中,二乘人的心情是有点受打击了,因为他自己觉得“耻小慕大,自悲败种”,他觉得自己有所不如。但是他们那个时候心态是怎么回事呢?保任草庵!就说,我虽然是阿罗汉——这后面的经文就说,我虽然盖的是一个茅棚,我没有真正地回家,但好歹可以遮风避雨,至少我远离了生死轮回的折磨。所以他觉得说,我就这一个命!他是无法了知。前面是茫然不知。

其实二乘人,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意思,在方等时他是有一点想要知道到底怎么回事。这些菩萨是怎么修的,怎么就能够这么厉害,我们跟佛陀在一起我们怎么就差那么多呢?他是想要知道怎么回事。但是方等会上并没有把二乘人当当机众。你看,打开《维摩诘经》,文殊菩萨跟维摩诘居士两个对话,根本不把二乘人当一回事,根本没有讲到下手处,没说你要怎么调整。所以二乘人根本无从问起,不知道问谁,他就一直当旁观。二乘人在方等会上是想要了知,但是无从了知。这是第二次错过佛陀的智慧。

第三次错过是在般若时。般若时佛陀也没有亲自出手,佛陀找一个须菩提尊者,叫做“转教菩萨”。佛陀要须菩提尊者说:你去跟菩萨论谈空性的道理,大乘的缘起性空跟小乘的灭色取空怎么融会贯通。须菩提尊者得到佛陀的加持,大谈小乘大乘的空性。这些二乘人也在场,他们的心态是“无心希取”。他虽然懂道理,但是他想:算了,得少为足了。我们就这命,算了。

所以二乘人从凡夫位的“如聋如哑”,到方等会上的“保任草庵”,到最后般若会上的“无心希取”,已经不想了知了。这个都不能怪声闻人,因为前面三个时候,佛陀虽然隐隐约约开显佛陀的智慧,都没有把二乘当当机众,所以他就错过了了知的机会。

但现在不一样。现在的情况是,佛陀秀出他的智慧不可思议以后,就指名道姓地告诉舍利弗尊者,我这种智慧不是你可以了知的。就摆明了这以下是为声闻人做准备的,准备把声闻人当当机众了。这段的经文等于是一方面赞叹佛智、一方面动执生疑,敲打一下声闻人,让他们知道,今天你是有进步空间的!

蕅益大师说,佛陀为什么不直接开权显实,而要动执生疑?他说,二乘人“执重疑深”。他的法执特别重,疑根也深,你直接讲一心三观的思想,他没办法接受的。所以佛陀先敲打他一下,就告诉他说:我有的东西,其实你是没有的,这件事你应该知道!

喜欢妙法莲华经请大家收藏:(m.suimengsw.com)妙法莲华经随梦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我有一座混沌监狱系统带我升级仙女掌门以身相许驭兽毒妃狂又拽,魔尊甘做裙下臣穿书成路人甲,我苟成神盛世书香穿越修仙界:我的系统超神了回到2000年坐庄金融圈穿越射雕我要当老六不让咱贴贴那就全砍啦七零:被矜贵又凶的军官叼回家了全职法师之超级法神我在全息武侠游戏里种田萝莉成女帝后,把系统囚禁强吻!诡海求生:从先用后付到源海终主宿命仙魔抗清HP:霍格沃茨之蛇啥!师尊你咋不早说!重生之不再隐藏贝海拾珠
经典收藏叶罗丽之命邪灵禁忌:我拒绝遵从家族祖训从聊斋开始,证就人道古史!霜花缘重生不谋爱,京圈大佬给我下跪了带着空间和姐妹在古代享受生活理想和妄想七零之我有随身家园劫天之人被迫攻略反派剑尊后,全书he了本是人好快穿:炮灰宿主总被人盯上原神:寸劲开天,逆天改命HELLO,我的甜心小初恋回到旧石器时代救命!我好像被禁欲陆警官看上了高冷帝少,惹不起我,诡异NPC,吓唬哥哥怎么了重生六零,带着空间宠夫暴富很需要你
最近更新四合院:饥荒年代,我有万亩农场我在凡人修仙传打造长生家族从吞噬开始模拟未来小师妹修仙第一舔?她百倍返利!厉鬼求饶!对不起,贫道只灭不渡综清穿:独宠人生港综:龙在香江,只想做财阀异域纵横盲人按摩师成妖帝夺舍圣主的我穿越到了小马宝莉萌娃奶凶奶凶,大佬全家宠疯成了恶毒男妈妈搞笑还侧妃?我送你归天还差不多我那不合群的小青梅居然是赫敏!拿稳深情人设后,我悔婚了人在战锤有惊世智慧斩神:埋葬诸神,从破迷雾开始!盗墓:你们怎么都喜欢姑奶奶啊?升仙大道传快穿年代:我只想平淡生活三年无孕,求清冷佛子夜夜度我
妙法莲华经 妙音0 - 妙法莲华经txt下载 - 妙法莲华经最新章节 - 妙法莲华经全文阅读 -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